• 课外课坚持应试能力和素质能力并重,以教研和教学为核心驱动力
  • 济南课外课开创与运营团队合伙创业的模式.
  • 济南课坚持共创,共享,共担发展理念,旗下云集,英才辈出.

400-882-1633

济南课外课教育高二物理课程体系全解析:15次课覆盖核心考点与能力提升

济南课外课教育高二物理课程体系全解析:15次课覆盖核心考点与能力提升

授课机构: 济南课外课教育

上课地点: 校区地址

成交/评价:

联系电话: 400-882-1633

济南课外课教育高二物理课程体系全解析:15次课覆盖核心考点与能力提升课程详情

济南课外课教育高二物理课程体系全解析:15次课覆盖核心考点与能力提升

高二物理课程教学场景

高二物理学习的关键挑战与课程设计逻辑

高二阶段的物理学习,既衔接高一基础,又为高三综合复习铺垫,其特殊性在于知识模块的广度与深度同步提升。电磁学的抽象规律、热学的微观解释、动量守恒的复杂应用,以及原子物理的前沿概念,共同构成了高二物理的核心框架。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会遇到"知识点多记不住""公式会背不会用""题型变化没思路"等问题,本质上是缺乏体系化的知识梳理与针对性的方法训练。

基于此,济南课外课教育推出的高二物理课程,以"模块突破+方法沉淀"为设计核心,通过15次专项课程,将高二物理的14个核心知识点拆解为可量化的学习目标,同时在每节课中融入解题思路总结与基础巩固训练,帮助学生建立从"理解概念"到"应用公式"再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完整能力链。

15次课课程体系全景:从电磁感应到核能应用的完整覆盖

课程以高二物理教材为基准,结合历年考试高频考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电磁学、热学、力学、原子物理四大模块,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模块:电磁学进阶(第1-4次课)

  • 次课 电磁感应:重点解决"磁如何生电"的核心问题,通过法拉第实验复现理解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结合典型例题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的三种应用场景(切割磁感线、磁通变化、自感互感),同步梳理考试中常考的图像分析题解题步骤。
  • 第二次课 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针对"阻碍变化"的理解难点,通过右手定则与楞次定律的对比训练,结合生活中的自感实例(如日光灯启动),帮助学生建立"判断方向-分析阻碍-计算大小"的解题逻辑,同时解析自感现象在电路中的动态分析题型。
  • 第三次课 交变电流:从正弦式电流的产生原理出发,拆解峰值、有效值、周期频率的物理意义,重点突破"电容通交流隔直流""电感通直流阻交流"的本质解释,结合家庭电路实例讲解交变电流的实际应用。
  • 第四次课 远距离输电:围绕"降低损耗"的核心目标,通过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分析,推导输电电压与电流、功率的关系公式,总结"发电-升压-输电-降压-用电"全流程中的能量损耗计算方法,覆盖典型计算题与图表分析题。

第二模块:热学与热力学(第5-9次课)

  • 第五次课 分子动理论:从"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切入,通过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的实验视频,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重点掌握"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标志""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的关系"等核心结论,破除"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的常见误区。
  • 第六次课 固体:对比晶体与非晶体的宏观特性(如熔点、各向异性)与微观结构(分子排列规律),通过常见物质(如食盐、玻璃)的实例分析,总结"判断固体类型"的解题方法,同时补充液晶的特殊性质作为拓展内容。
  • 第七次课 液体:聚焦液体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平衡),结合水滴成球、毛细管现象等生活场景,讲解表面张力的应用与计算;同步解析液晶的光学特性在显示技术中的实际运用。
  • 第八次课 气体:以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为基础,通过p-V、p-T、V-T图像的对比分析,掌握气体状态变化的解题技巧;结合微观分子运动论,解释"气体压强由分子碰撞频率与动量变化决定"的本质,破除"体积越小压强越大"的绝对化认知。
  • 第九次课 热力学定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拆解热力学定律(ΔU=Q+W)的符号规则与各物理量的含义;通过"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造"的案例,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式,重点训练"能量转化方向性"的分析题型。

第三模块:力学与动量(第10次课)

  • 第十次课 动量守恒:针对"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这一难点,通过碰撞、爆炸、反冲等典型场景的对比分析,总结"系统合外力为零或内力远大于外力"时的守恒判断方法;重点训练一维弹性碰撞的速度公式推导与应用,结合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守恒的普遍性。

第四模块:原子物理与近代物理(第11-14次课)

  • 第十一次课 原子结构:从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到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再到玻尔的"能级模型",梳理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脉络;通过氢原子光谱的实验数据,讲解能级跃迁的频率公式(hν=E初-E末),重点分析"电离""跃迁"的能量变化计算。
  • 第十二次课 原子核与放射性:拆解原子核的质子-中子结构,通过α、β、γ衰变的方程式书写,掌握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规律;结合半衰期的定义(N=N0(1/2)^(t/T)),训练"剩余质量计算""年代测定"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强调放射性防护的基本原则。
  • 第十三次课 核能:从核力的短程强相互作用特性出发,解释结合能与质量亏损的关系(ΔE=Δmc²);对比核裂变(如铀235链式反应)与核聚变(如太阳内部反应)的条件与应用,分析核电站的工作流程与能量转化效率。
  • 第十四次课 波与粒子:通过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截止频率、饱和电流),推导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ν=W0+Ek);结合康普顿效应的散射实验,理解光子与实物粒子的碰撞规律;最终落脚于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公式(λ=h/p),建立"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认知。

第十五次课 总复习

通过知识框架图串联14个核心模块,针对前期学习中的易错点(如楞次定律的"阻碍"方向判断、热力学定律的符号规则)进行专项突破;结合近3年高考真题,训练"多模块综合题"的解题策略,帮助学生建立从"知识点记忆"到"综合应用"的能力跃升。

三大课程特色:让物理学习更高效

区别于传统的"知识点灌输"模式,济南课外课教育的高二物理课程在设计中融入三大核心特色,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习痛点:

1. 目标可量化,学习有反馈

每节课明确3个左右的学习目标(如"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的三种应用场景""能正确书写α衰变的核反应方程"),并在课堂中通过即时练习(选择题、计算题)检验目标达成度。课后配套的"知识点清单"帮助学生自我核查,真正实现"学完一节,掌握一节"。

2. 方法重总结,解题有思路

针对物理题型"变化多、套路深"的特点,课程特别设置"解题方法库"环节。例如在电磁感应模块,总结"三步骤法"(判断磁通变化→应用楞次定律/右手定则→计算感应电动势);在动量守恒模块,归纳"四条件判断法"(系统是否孤立、内力是否主导、某方向是否守恒)。这些方法经过多年教学验证,能有效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

3. 基础强巩固,能力稳提升

考虑到高二物理对数学运算(如三角函数、指数运算)和物理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的高要求,课程在每节课中穿插"基础小灶"环节:前10分钟复习相关数学工具,中间20分钟强化物理模型的构建方法,后10分钟通过"错题改编题"巩固易错点。这种"知识+方法+习惯"的三维巩固模式,帮助学生打牢学习根基。

适合人群与学习预期

本课程主要面向两类学生:一类是物理基础薄弱,在概念理解、公式应用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另一类是希望拔高提升,在综合题、压轴题上取得突破的学生。通过15次课的系统学习,学生将获得以下提升:

  • 建立高二物理知识体系框架,清晰各模块间的逻辑关联;
  • 掌握20+类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解题速度提升30%以上;
  • 突破电磁感应图像分析、动量守恒综合计算等5大学习难点;
  • 形成"分析问题-构建模型-应用公式-验证结果"的科学思维习惯。

济南课外课教育

济南课外课教育
认证 7 年

成立: 2006年

认证 地址认证 教学保障 在线预约 到店体验 售后支持
0.0378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