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堂里的文化传承:从新鸿书院看教育实践

在青岛新鸿书院的书法教室里,学员们正握着狼毫笔临摹《兰亭序》。不同于传统填鸭式教学,这里的课堂既讲"起承转合"的运笔技法,也聊"天下行书"背后的魏晋风骨;既示范如何写出方正的颜体,也解读"字如其人"的文化内涵。这种"技法+文化"的双轨教学,正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缩影——它不仅是笔墨纸砚的技艺传递,更是对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与活态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的五字方法论:讲·弃·存·扬·活
一、"讲":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笼统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而是需要精准界定的文化精华。以书法教育为例,文物典籍中的经典碑帖(如《多宝塔碑》《九成宫醴泉铭》)、传统技艺中的执笔方法(擫押钩格抵)、节日民俗中的书写仪式(春节写春联、中秋题灯笼),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但并非全部都是"优秀"的。所谓"优秀",需具备三个特征:超越特定时代的普适性(如书法中"中正平和"的审美追求)、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引导性(如"字品即人品"的道德启示)、对当下生活的指导性(如通过书法练习培养专注力)。
新鸿书院的书法课便深谙此道。教师会明确区分"书法艺术"与"刻板临摹":在讲解《颜勤礼碑》时,不仅分析点画结构,更会延伸至颜真卿"刚正不阿"的人格故事;在教授节日主题书写时,会强调"写春联"背后"辞旧迎新"的积极寓意,而非单纯重复传统形式。这种"讲清楚、讲透彻"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二、"弃":剔除不合时宜的文化糟粕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自然也有与现代社会脱节的部分。例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性别偏见、部分地区"大操大办"的婚丧旧俗等。这些内容若不加筛选地传承,反而会阻碍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书法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需要"弃"的部分。比如某些传统教学中"只重临摹、不重理解"的填鸭式方法,或是"只有男性才能学书法"的旧观念。新鸿书院在课程设计中,明确摒弃了这些落后理念:教学强调"先理解后练习",鼓励学员提问与创作;招生不分性别年龄,既有六旬老者研习篆隶,也有十岁孩童探索行草。这种"去粗取精"的筛选机制,确保了文化传承的纯粹性。
三、"存":多维度保存文化遗产
保存文化遗产不是简单的"束之高阁",而是要通过物态、活态、虚拟三种方式立体留存。物态保存即保护实物载体,如古代碑帖的修复、文房四宝的收藏;活态保存是通过传承人延续技艺,如老书家带徒授艺;虚拟保存则是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如建立书法数据库、制作教学视频。
新鸿书院在"存"的实践中颇具特色:一方面建立了小型书法文物馆,收藏明清时期的书法手札与近现代大师的临摹范本;另一方面组建了由省级书法协会会员构成的师资团队,确保传统技法的口传心授;同时开发了线上书法知识库,将课堂教学内容、碑帖解析视频、学员优秀作品等数字化存储,方便不同地域的学习者查阅。这种"三位一体"的保存方式,为文化传承留下了立体的"基因库"。
四、"扬":创新弘扬文化精髓
文化传承不是机械复制,而是要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创新表达。例如春节的"团圆"内核,可以通过家庭书法比赛、社区春联义卖等新形式呈现;教师节的"尊师"精神,能结合"给老师写一封毛笔信"的活动深化。关键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文化精髓真正"活"在当下。
新鸿书院在"扬"的环节做了诸多尝试:将书法与文创结合,推出"节气主题书法书签""成语典故书法折扇"等产品;联合学校开展"书法进课堂"活动,设计适合青少年的"汉字演变游戏""书法主题辩论赛";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每日一字"挑战,用短视频形式讲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这些创新举措让书法不再是"老学究的专属",而是成为年轻人乐于参与的文化时尚。
五、"活":让文化教育回归心灵体验
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乐感文化",强调正心诚意、知行合一的生命体验。真正的文化教育,应该让学习者在参与中获得心灵的愉悦,而非机械背诵条文。
新鸿书院的课堂正是这种"活教育"的典范。学员们不仅学习如何写好一个字,更在研墨时感受"慢工出细活"的生活哲学,在临帖时体会"耐心专注"的做事态度,在创作时享受"自我表达"的成就感。有位学员曾分享:"以前觉得书法很枯燥,现在发现每次写完一幅字,就像给心灵做了场按摩,特别平静。"这种"快活"的教育效果,正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美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支撑
要实现"讲弃存扬活"的文化教育目标,离不开美育的系统支撑。孔子说"游于艺",梁启超强调"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要件",都在说明美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本质上,美育是通过审美体验发展感性素养的生命教育——它不只是教绘画、音乐、书法,更是培养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
从实践层面看,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国民美育体系:在政策层面,制定专项教学指导纲要,明确各学段的文化教育目标;在师资层面,加强传统文化素养培训,打造"专业+文化"双能型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开发融合书法、戏曲、传统工艺等多维度的文化美育课程;在评价层面,建立涵盖审美能力、文化认知、实践创新的多元评价体系。
值得期待的是,类似新鸿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已在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若能建立"国家美育中心"这样的智库平台,聚合高校、研究机构、教育企业的资源,必将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科学的学术支持与实践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