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新鸿书院组建书院学术委员会和教研队伍。
  • 以及国粹、国学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等领域的前端资源。
  • 青岛新鸿书院专业培训书法、古筝、围棋、国画培训的。

400-882-1633

青岛新鸿书院国画课堂:亲子共绘京剧脸谱,解锁传统艺术里的文化密码

来源:青岛新鸿书院 时间:04-06

青岛新鸿书院国画课堂:亲子共绘京剧脸谱,解锁传统艺术里的文化密码

新鸿书院国画课:理论与技法的双重成长

青岛新鸿书院的国画课程始终坚持"理论奠基、技法进阶"的教学理念。不同于单一的技法训练,这里的课堂会系统讲解国画的笔墨运用、构图原理,从梅兰竹菊的基础勾勒到山水意境的营造,每一步都注重学员对传统绘画语言的理解。无论是写意的洒脱还是工笔的细腻,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学员不仅能掌握具体的绘画技巧,更能在一笔一画中体会"画中有诗"的东方美学内涵。这种教学模式,恰好为本次"画脸谱,识国粹"活动提供了扎实的技法支撑——当孩子们拿起毛笔绘制脸谱时,前期积累的用笔、设色经验都能得到实践应用。

从面具到脸谱:那些藏在历史里的艺术密码

提起面具,很多人会联想到综艺节目里的神秘造型,或是武侠剧中掩饰身份的道具。但在传统戏曲的舞台上,面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演变成了色彩斑斓的脸谱,成为传递人物性格、命运的视觉语言。

关于脸谱的起源,有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齐有位名叫高长恭的将领,史书记载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这样的高颜值在战场上反而成了"劣势"——敌军见他面容俊美,竟生出轻视之心。为了震慑敌人、鼓舞士气,高长恭命人打造了狰狞的青铜面具,每次出战都戴上面具冲锋陷阵。他的勇猛与面具的威慑力结合,成就了"邙山之战"的传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面具将军",创作了男子戴面具独舞的《兰陵王入阵曲》,这种艺术形式为戏曲脸谱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当然,脸谱的发展也有更实际的需求。早期戏曲舞台没有现代的灯光音响,为了让后排观众看清演员的表情,艺人们开始用颜料夸大五官轮廓,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区分人物性格。久而久之,这种舞台妆扮形成了固定的规则,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京剧脸谱。

脸谱色彩学:每一笔都在"说故事"

初看京剧脸谱,满是红、蓝、黑、白的撞色设计,仿佛打翻了颜料盘。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每种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堪称"脸上的性格说明书"。

红色是代表性的颜色之一,它让人立刻联想到关羽——这位"武圣"忠义千秋的形象,正是通过那一抹浓烈的红色脸谱深入人心。红色象征忠诚、勇敢,是正面英雄的典型用色。

白色则带着明显的贬义色彩,曹操的白脸几乎成了"奸雄"的代名词。这种色彩运用并非随意,白色的冷调与奸诈、虚伪的性格形成视觉关联,让观众一眼就能识别角色的善恶。

黑色脸谱有两种常见含义:一种如包公的"黑脸",代表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另一种如张飞的"黑脸",则突出性格豪爽、脾气直率。这种"同色不同义"的设计,体现了脸谱艺术的丰富性。

蓝色和绿色多用于表现性格刚烈的角色,比如《盗御马》中的窦尔敦,蓝脸搭配络腮胡的造型,将草莽英雄的直率与勇猛展现得淋漓尽致;绿色脸谱则常见于绿林好汉,如《响马传》里的武天虬,用绿色传递出桀骜不驯的气质。

此外,金色和银色脸谱多用来表现神怪角色,像二郎神的银脸、金翅大鹏的金脸,这些色彩带着神秘的宗教意味,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到角色的非凡身份。

亲子共绘脸谱:在创作中传承国粹

了解了脸谱的历史与色彩密码,最有趣的环节莫过于亲自动手绘制。新鸿书院本次"画脸谱,识国粹"亲子活动,特别设计了从选角到绘制的完整流程: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选择感兴趣的角色(生、旦、净、末、丑任一类型),参考脸谱图谱设计专属图案,再用国画颜料在特制的脸谱模型上完成创作。

活动现场,书院的国画老师会全程指导,从毛笔的握法到色彩的调配,从线条的勾勒到细节的点缀,每一步都耐心讲解。孩子们不仅能锻炼绘画技巧,更能在家长的陪伴下,深入理解每一笔色彩背后的文化意义。完成的脸谱作品还可以带回家,成为记录这次文化之旅的特殊纪念。

京剧脸谱不仅是舞台上的妆扮,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微缩景观。它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传递着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承载着历史故事的文化记忆。新鸿书院希望通过这次亲子活动,让更多家庭在动手创作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让国粹文化在新一代手中继续传承。

校区导航
0.0360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