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句容碧桂园学校英语课堂揭开神秘面纱

来源: 句容碧桂园学校      编辑:佚名

近期句容碧桂园学校启动本学期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本次活动既是句容碧桂园学校学年系列教学活动暨“让学习真正发生,关注学生体验与创作的高效课堂”研讨课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学校为青年教师展示教学基本功和贯彻IB项目教学理念而搭建的宏大舞台。

在为期两周的研讨课活动中,中文、数学、超学科与跨学科、英语、人文、科学、艺术、体育八大学科将给全校师生带来18节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让我们随着这18节课,感受句容碧桂园学校青年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和风采,体味学习如何在教学中真正的发生!

——句容碧桂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李松主任

基于真实情境的英语学习

--句容碧桂园学校青年教师研讨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同思维有密切的,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学习是认知能力的培养,语言影响和决定着思维方式。学会一门外语就等于掌握了除了母语之外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多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多一份智慧。真正的语言学习,应该是鼓励学生从比较的、多元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学习第二语言--英语的时候,到底学什么呢?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又如何学?6月9日,来自国内小学、融合课程小学和融合高中的青年教师们为我们带来了三节生动的公开课。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课堂,一窥究竟。

1、真实情境下的PYP英语学习

来自融合课程小学部的张鑫樾老师在外教Nate老师的配合下,围绕主题 “our school”呈现了一节生动精彩的词汇课。他们的课堂让我们知道了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单词远远比枯燥地背单词重要的多。 为了能够生动地呈现有关学科的生词,让他们与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相,张鑫樾老师以新同学Lucy对课程表的疑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孩子们为了帮助Lucy和Ben解决问题而快速地进入课堂,整节课也以Lucy和Ben的对话贯穿,环环相扣,引出新的单词。在解决生词问题之后,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让孩子们能够在句子和情境中对生词进行理解和操练,高效的课堂管理和积极的引导也使得孩子们都开心地在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会新知。

有趣的英语课,精彩的游戏,整个课堂互动不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通过在游戏中不断巩固练习,学生也可以把相应的单词代入句型中“We have a/an… on…” “we can … in …”去运用。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到“What it is”(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学会“How to use it”(如何去使用),能灵活运用单词并能嵌入句子。最后价值观的引入也让孩子们更加生活,意识到所有学科的重要性,使得情感目标有了体现和升华。

两位老师在这次课堂中受益匪浅,他们深刻的了解到,一节好的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还要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和设计课堂,以多种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习真正发生。

2、创意满满的国内小学英语课堂

句容碧桂园学校国内课程小学二年级课堂.jpg

国内小学徐文老师的课堂同样围绕“our school”展开。徐文老师充满激情,不但基本功扎实,而且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热身环节,以学生课间的对话: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I don’t like English(你喜欢什么学科?我不喜欢英语)来引入本课主题 “subject”(学科),真实自然。

教学过程中,徐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以图片、听词辨音等多种方式导入代表各种学科的单词,结合每个学科的特点以及每个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不同表现,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让他们在掌握单词发音和理解单词本身含义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科本身的魅力。在操练和巩固环节,徐老师指导学生进行chant(吟诵、赞歌)创作,从听、写等各个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新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形式新颖,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堂活动同样丰富多彩,有全班活动,师生活动,小组生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徐老师整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尤其是在课的尾声,加入了一个小小的反转。“What is missing”(少了哪个科目?)让孩子找黑板上缺失的科目。“We miss our English on the blackboard. Now I find it. I hope you miss English later.”(黑白上缺了英语,现在我找到了它,我希望以后你们会 “想念”英语)。miss一词的两个不同意思,用在这里,与本节课开头的插曲首尾呼应,恰到好处。

整个课堂学生真正的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过渡,延续到本课所学词汇,再将本课的词汇、句型学习加以提炼,让学生讨论创作,最终归结于生活实际。整个教学真正的让学生将英语学习与生活实践做到了有效结合。让学引思,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3、触发学生深层理解的Pre-U英语教学

Pre-U英语教学.jpg

第三位参加青年教师公开课的是来自融合课程高中部的龚玉婷老师。课程刚刚开始,龚老师播放了与教学主题“犯罪”相关的电影 “joker”《小丑》中的片段,一下子让全场聚焦于课堂之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龚老师在课前安排学生采访了其他学科老师对于“为什么有人会犯罪”的看法,收集信息并制作展示海报,于课上进行分享。这样的设计把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龚老师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并不拘泥于传统型的词汇阅读教学方法,而是用了比较前沿贴近当代学生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内心。龚老师利用 “quizlet”词汇学习网站,以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词汇预习成果,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完成了词汇的二次学习,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阅读文章的处理上,龚老师采用了“jigsaw reading”拼图式阅读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阅读内容,同时组内每个学生承担相应的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不同的任务体验,让组间合作、组内合作效率效果化。学生在主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进入了课堂情境,渐渐理解该阅读材料背后所传递的各项信息。这样,一篇长长的文章自然被学生消化于内。

在大学预科英语课堂中,教师们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化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主动学习的意义。龚老师在这节课当中并没有按照传统模式直接从字词到语篇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我检测词汇,自我阅读语篇,进行小组竞赛,互帮互助,不断加强主动学习的意义。大学预科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Understand, analyse and reflect upon a range of written, audio, visual and audio-visual texts”(理解,分析并反思各种类型的英语材料),学生在课堂里不断充当“主导者”,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够使得课堂活灵活现,让所有晦涩难懂知识消化与内,让学习真正发生。

句容碧桂园学校青年教师研讨课.jpg

评课总结

下午在杨校的带领下,各学段英语组长与学科组所有中外籍教师一起,围绕三节青年教师公开课以及英语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大脑的思考力像一团很难被锻炼的肌肉,一旦被使用就会感觉到累,很想停止。因此,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求知,并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三位青年教师的表现,评课组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很好地体现了对于学生的了解和关怀,保有“同理心”,懂得从学生角度出发设置教学情境,把课堂变得有趣、生动,鼓励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去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像构思一篇作文,要充分考虑到篇章的“unity and coherence”(统一与连贯),每个环节都应有所指向,环节之间应该紧密衔接,自然过渡;时刻谨记,“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不要被任务拖着走,为了完成 “任务”而教学;时刻谨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搭建脚手架,设置启发性问题,将他们带入到真实情境中,不断引导与鼓励,促使他们不断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静态知识。

语境与交流是英语学科核心概念中最重要的两点。语言学习的最终指向,是多元交流与思考。英语课应该将学生置于贴近他们生活的真实语境中,让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和表达,交流和反思。

英语大学科组教研活动特色:

英语教研组致力于提升和更新全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梳理英语学科重要概念,明确各阶段语言能力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特色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素养,更好的进行跨文化思考和交流。校英语组全体教师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教育神经学视野中的第二语言教学创新》等书籍,进行分享与讨论。学科组老师保持紧密,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和竞赛,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语言表达,展示、提升自我;开展公开课、同课异构等听评课活动,教师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真实情境中创作和运用英语,英语学科组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和开展丰富的英语特色活动,如每日秀,每周一歌,英文原著阅读与分享,英语戏剧,演讲,创意写作大赛,Spelling Bee单词拼写大赛,希望之星等等。

句容碧桂园学校英语大学科组:

英语大学科组以大学预科王登青老师为组长,以金琨老师、周鸣凤老师、孙苗老师和乔德倩老师等为各学部英语学科组长及全体英语老师为组员。英语大学科组思维活跃,团结协作,一直在为构建和完善句容碧桂园学校理念先进、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英语教学而努力。

句容碧桂园学校报名、参加入学测试及校园开放日,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