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学生拿国际免联考MBA学位证
  • 开启职业生涯晋升之门
  • 国内外师资联合授课.能力全面提高

400-882-1633

BSN荷兰商学院博士课程:企业文化赋能企业竞争力的多维实践探索

来源:BSN荷兰商学院青岛咨询部 时间:12-09

BSN荷兰商学院博士课程:企业文化赋能企业竞争力的多维实践探索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博士班课程的核心命题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文化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企业的精神标识,更直接影响组织效率、创新动能与市场竞争力。BSN荷兰商学院博士班特别开设《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工匠精神与企业创新》两门核心课程,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邹广文教授担纲主讲,为学员构建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落地的完整知识体系。

邹广文教授的课程以企业管理者的真实需求为起点,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维度"展开深度剖析。课程中重点探讨了企业管理者在文化建设中普遍面临的三大挑战:如何避免文化与战略脱节?怎样让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员工日常行为?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激发持续创新力?针对这些问题,教授结合大量企业案例,提出"三层建设法"——从精神层(核心理念提炼)、制度层(行为规范设计)到物质层(视觉符号落地),系统讲解文化建设的实操路径。

在《工匠精神与企业创新》模块,教授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解析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他指出,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通过对比传统制造企业与新兴科技企业的案例,教授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产品研发、服务流程与品牌建设,特别强调"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工匠精神基础上的迭代升级"这一核心观点,引发学员对"文化驱动创新"的深度思考。

圆桌论坛:多维度的企业文化实践样本

为深化课程认知,BSN荷兰商学院联合长安俱乐部举办"企业文化"主题圆桌论坛,邀请三位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分享独特实践经验,从红色文化、幸福企业、审美觉醒三个维度呈现企业文化的多元落地模式。

八路军研究会青年分会副会长王京京女士以"红色文化"为主题,通过党史中的经典案例展开讲述。从建党初期"依靠群众"的朴素理念,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智慧,再到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她用"初创团队的信念传承—发展阶段的策略适配—成熟时期的价值坚守"这条主线,揭示红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在共通性:"真正的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决策逻辑的底层思维。"这一观点引发现场关于"文化基因传承"的热烈讨论。

秀强股份创始人、全国劳动模范卢秀强先生则从"幸福企业"视角切入,分享企业的文化建设心得。他提出"幸福企业=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在企业内部,通过"孝悌文化"培育员工的责任意识——定期组织员工家属开放日、设立子女教育基金、为员工父母提供健康关怀;在外部,将"做好孩子的榜样"延伸至产品端,要求每一件产品都符合"能让自己孩子安心使用"的标准。这种"从家庭到企业"的文化渗透模式,为传统制造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企业文化总监荆玉成先生带来"审美觉醒与视觉表达"的主题分享。他以国投视觉环境艺术中心的实践为例,展示企业文化如何通过具体的视觉符号实现"可感知、可传播"。从企业园区的建筑风格(用简约线条传递"高效"理念)、办公区域的色彩搭配(暖色调提升团队协作氛围),到产品展厅的布局设计(通过动线引导强化"用户为先"的价值观),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文化意义。他特别强调:"视觉不是文化的点缀,而是文化的语言——当员工和客户通过视觉接触企业时,已经在接收文化信息。"

高管对话:企业文化的实践痛点与解决方案

论坛的对话环节由四位博士学员主导,他们分别来自京东方、中集车辆、中裕科技、精创电器等行业领先企业,结合自身管理经验,围绕"企业文化的现实挑战"展开深度交流。

京东方副总经理原烽首先提出:"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的头部企业,我们面临的文化挑战是——如何在快速扩张中保持文化的统一性?"他分享了京东方的应对策略:通过"文化基因库"项目,梳理企业20余年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与典型人物,形成标准化的文化教材;同时建立"文化大使"制度,由各事业部选拔员工参与文化培训,再回到一线进行宣贯。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有效解决了跨区域团队的文化认同问题。

中集车辆集团副总经理毛弋则关注"文化与业务的协同"问题:"半挂车制造是传统行业,我们需要文化既能传承工匠传统,又能驱动数字化转型。"他介绍了企业的"双轨文化"建设:一方面保留"以质取胜"的制造文化,通过"工匠技能大赛"等活动强化技术传承;另一方面培育"数据驱动"的创新文化,设立"数字化创新奖",鼓励员工用数据思维优化生产流程。这种"传统+创新"的文化融合,帮助中集车辆连续7年保持全球半挂车销量。

中裕科技董事长黄裕中结合企业"隐形冠军"的定位,探讨"文化与全球化"的命题:"我们70%的产品出口欧美,如何让海外团队理解并认同中国企业的文化?"他的经验是"文化本地化+核心价值坚守"——在海外分公司保留"客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实践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如欧洲团队更注重流程规范,美国团队强调创新自由)。这种"求同存异"的策略,使中裕科技成为全球扁平软管领域的标杆企业。

精创电器副董事长李敏则聚焦"文化与人才培养"的关联:"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8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如何用文化留住核心人才?"她提出"事业共同体"的文化理念:除了薪酬激励,企业为核心员工提供"技术合伙人"身份,参与产品研发决策;设立"创新容错基金",鼓励员工尝试高风险但高价值的项目。这种"尊重+赋能"的文化氛围,使精创电器保持着行业领先的研发效率。

对话环节中,学员们还就"文化评估标准""新生代员工文化管理""文化与品牌的协同"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中裕科技总经理张小红总结道:"企业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回答两个问题——对员工,它解决‘为什么而工作’;对企业,它解决‘为什么能持续’。只有让文化真正‘落地生根’,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行动学习法:让文化认知转化为管理能力

BSN荷兰商学院始终践行"行动学习法"的教育理念,本次课程同样贯穿这一核心。学员以小组形式组成学习团队,通过案例分析、现场讨论、经验分享等方式,将课堂知识与企业实际问题结合。例如,在"企业文化建设层次"的学习中,各小组需针对自身企业的文化现状,制定包含"精神层提炼—制度层设计—物质层落地"的三阶段改进方案;在"工匠精神与创新"模块,学员需梳理企业现有产品/服务中体现工匠精神的环节,并提出3个可落地的创新优化点。

这种"学习—实践—反馈"的闭环模式,使学员不仅能理解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更能掌握具体的操作工具。正如一位学员在课程总结中所说:"以前总觉得企业文化是‘虚的’,现在终于明白——它是企业的‘操作系统’,决定了组织运行的底层逻辑。通过这门课程,我们不仅学到了‘是什么’,更掌握了‘怎么做’。"

课程导航
校区导航
0.042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