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规范操作全解析:三类设备使用要点与场景适配
干粉灭火器:多场景通用型设备操作指南
在商场、办公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干粉灭火器是最常见的消防配置。其通过高压驱动干粉覆盖火源,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及电器火灾。根据结构差异,这类设备可分为外挂式储压型与内置式储气瓶型,操作时需注意区分。
针对外挂式储压型设备,步需用右手紧握喷枪前端,左手迅速提起储气瓶顶部的开启提环——这一步需注意提环是否有锈蚀卡顿,若存在应轻晃储气瓶使其松动。若遇到手轮式开启结构(多见于老式设备),需逆时针旋转手轮至极限位置,待听到"咔嗒"声后即可提起灭火器主体。此时应保持身体与火源呈45度侧立姿势,对准火焰根部匀速扫射,确保干粉完全覆盖燃烧点。
内置式储气瓶或新型储压式设备操作略有不同:首先需观察开启把上的保险销(常见为红色塑料或金属拉环),用拇指与食指捏住保险销头部平稳拔出,过程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销体断裂。随后右手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注意保持手腕自然下垂,避免软管扭曲堵塞),左手掌心按压开启压把——这里需特别注意,压把需持续用力保持下压状态,若中途松手会立即中断喷射,影响灭火效果。
实际使用中常见误区是直接对准火焰上部喷射,这会导致干粉被热气流带离,无法有效隔绝氧气。正确做法是始终瞄准火焰与燃烧物接触的根部,由近及远缓慢移动喷嘴,确保形成连续覆盖层。
泡沫灭火器:液体火灾专用设备操作要点
餐饮场所、加油站等存在易燃液体的区域,泡沫灭火器是核心配置。其通过泡沫覆盖隔绝氧气,特别适用于汽油、柴油等液体火灾,但需注意这类设备不可用于电器火灾(泡沫导电可能引发二次触电)。
使用前务必保持设备直立状态——倾斜超过45度或横拿倒置会导致筒体内两种化学药剂提前混合,未到达火源即开始喷射。当与着火点保持10米左右安全距离时(此距离可避免热辐射灼伤),双手分别握住提环与筒体底圈,平稳将设备倒置。此时应观察喷射口是否有泡沫涌出,若3秒内无反应,需轻晃筒体促进药剂混合。
针对流淌状液体火灾(如汽油泄漏燃烧),需将泡沫射流由远及近推进,确保泡沫层逐步覆盖整个燃烧液面,避免因射流冲击导致液体扩散。若液体在固定容器内燃烧(如油桶、油锅),应调整喷射角度,将泡沫射向容器内壁中上部,使泡沫沿壁面自然滑落覆盖液面——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会形成冲击力,可能将燃烧液体溅出扩大火势。
扑救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布料燃烧)时,需持续对准燃烧最剧烈部位喷射,同时随着有效喷射距离缩短(一般泡沫灭火器有效射程8-10米),操作者应缓慢向火源靠近,保持泡沫始终覆盖燃烧物表面,直至确认无复燃可能。整个过程中需始终保持设备倒置状态,若中途直立会立即停止喷射。
二氧化碳灭火器:精密设备保护型设备使用规范
机房、实验室等存放精密仪器的场所,二氧化碳灭火器是首选。其通过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吸热并隔绝氧气灭火,灭火后无残留,不会损坏电子设备。但需注意,这类设备在密闭空间使用可能导致人员窒息,需保持通风。
使用时需与火源保持5米左右距离(二氧化碳喷射时温度可达-78.5℃,过近可能冻伤),首先拔出保险销(部分设备为旋转式保险,需顺时针旋转解锁)。一手稳固握住喇叭筒根部的塑料手柄(金属部分温度极低,直接接触会导致皮肤冻伤),另一手用力下压启闭阀压把——对于无喷射软管的设备(常见小型便携款),需将喇叭筒向上扳起70-90度,使喷射方向对准火源根部。
扑救流淌状液体火灾时,应采用"由近及远"喷射法:从火焰最靠近操作者的位置开始,逐步向远处推进,确保形成连续的二氧化碳覆盖层。若液体在容器内燃烧(如实验烧杯、小型油槽),需将喇叭筒抬高至容器口上方10-15厘米处,从一侧上部向容器内喷射,使二氧化碳气体自然沉降覆盖液面,避免直接冲击导致液体飞溅。
特别提醒:使用过程中绝对禁止用手触碰喇叭筒金属部分或连接管,即使佩戴手套也需选择厚质防低温材质。另外,二氧化碳灭火器有效喷射时间较短(一般6-15秒),需在拔销后快速完成瞄准,避免浪费药剂。
通用操作原则与日常维护建议
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灭火器,都应遵循"提、拔、握、压"四字口诀:提起设备检查压力指针(绿色区域为正常),拔出保险销,握住喷射部件,压下开启手柄。同时需注意,灭火时应站在上风方向,避免火焰与烟雾反吹;若火势已超出初期阶段(如火焰高度超过2米、出现轰燃现象),应立即撤离并拨打119。
日常维护方面,需每月检查灭火器压力值,指针低于绿色区域需及时充装;保持存放环境干燥通风(温度0-45℃为宜),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塑料部件老化;定期清洁喷射口,防止灰尘堵塞影响使用。对于泡沫灭火器,还需注意有效期(一般为2年),到期需更换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