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思训家模拟真实情境,采取体验式训练
  • 济南思训家多角度精准讲解,解决实际问题
  • 济南思训家一切以学员为本,达到 投入、放开、忘我的状态

400-882-1633

讲话表达中口腔活动的科学训练指南:从基础到进阶的实用技巧

来源:济南思训家口才 时间:04-06

讲话表达中口腔活动的科学训练指南:从基础到进阶的实用技巧

为什么口腔活动是表达训练的关键?

在日常交流、公开演讲或职场汇报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准备了精彩内容,开口却声音发闷、吐字模糊,甚至出现“大舌头”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与口腔肌肉的控制能力密切相关。口腔作为发声的“第二共鸣腔”,其活动状态直接影响气流的走向、声带的振动效率以及咬字的清晰度。思训家口才通过大量教学案例发现,系统的口腔活动训练不仅能改善发音质量,更能增强表达时的自信感——当肌肉控制达到“自动化”状态,表达者便能更专注于内容传递,而非“如何发声”的机械操作。

本文将围绕“张闭口练习”“挺软腭训练”“吐字发声优化”三大核心模块展开,结合生理原理与实操技巧,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口腔活动训练体系。

模块一:张闭口练习——激活口腔基础肌群

嚼肌(即面部两侧的“咬肌”)是口腔活动的基础动力源。许多人在紧张或疲劳时,会不自觉地咬紧牙关,导致嚼肌僵硬,进而影响后续的发声与咬字。张闭口练习的核心目标,正是通过规律性的开合动作,放松并激活这一肌群,为后续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步骤**:

  • 自然站立或端坐,保持肩部放松,避免耸肩;
  • 缓慢张开口腔至幅度(以不感到疼痛为限),保持3秒后闭合,注意闭合时上下牙齿不接触,留出1-2毫米缝隙;
  • 重复15-20次为一组,每天练习2-3组,可配合镜子观察下颌运动轨迹是否垂直(避免左右歪斜)。

**常见误区提醒**:部分练习者为追求“效果”刻意用力张大嘴巴,反而可能拉伤颞下颌关节。正确的标准是:动作流畅自然,结束后仅感轻微肌肉酸胀,无刺痛或关节弹响。若出现后者,需暂停练习并调整幅度。

模块二:挺软腭训练——优化共鸣腔体的关键

软腭是口腔与鼻腔之间的“活动隔板”,其抬起程度直接影响声音的共鸣效果。当软腭上挺时,口腔空间扩大,声音会更饱满、明亮;若软腭下垂,声音则容易发闷,甚至出现“囔鼻”现象。

**训练方法推荐**:

方法一:模拟“鸭子叫”体会软腭运动

发出“gāgā”的连续短音(类似鸭子的叫声),注意发音时喉咙保持放松,重点感受上颚后部(软腭位置)的向上收紧感。初始阶段可配合手指轻触上颚(用舌尖抵住下齿,手指从嘴角伸入),确认软腭是否抬起。

方法二:结合“哼鸣”强化鼻腔共鸣

闭口发“嗯”(ng)音,声音集中在眉心位置,体会鼻腔的振动感。此练习需注意:鼻腔共鸣是“辅助”而非“主导”——日常讲话时若过度依赖鼻腔,会导致鼻音过重(如感冒时的发音)。因此,训练时应保持软腭适度抬起,使声音同时经过口腔与鼻腔的混合共鸣。

**环境与时机建议**:软腭训练对温度敏感,建议选择室内恒温环境(20-25℃)进行。避免早晨刚起床时立即练习(此时肌肉未完全苏醒),或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张口发声(冷空气可能刺激软腭黏膜)。

模块三:吐字发声优化——从“字正”到“腔圆”的进阶

吐字与发声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清晰的吐字需要精准的口腔动作支撑,而良好的发声状态又能反哺咬字的清晰度。许多人认为“吐字”只是嘴唇和舌头的事,实则涉及字头、字腹、字尾的协同配合。

**拆分训练技巧**:

1. 字头——咬住“发力点”

字头对应拼音中的声母(如“b、p、m、f”),是发音的起始动力源。咬住字头的关键在于“瞬间发力”:用嘴唇或舌尖快速接触发音部位(如上齿背、硬腭前部),形成短暂的阻塞后突然释放气流。例如发“bā”(八)时,双唇先闭合阻断气流,再快速打开,让气流爆破而出。

**练习材料**:可选择“双唇音”(爸、妈、发)、“舌尖音”(得、特、乐)等单字,逐字慢读,重点感受字头的“爆发力”。

2. 字腹——打开“共鸣空间”

字腹是韵母的主要部分(如“bā”中的“a”),决定了声音的饱满度。发音时需保持口腔打开(类似打哈欠的状态),让声波在口腔内充分反射。许多人习惯“横向开口”(如发“i”音时嘴角咧开),这会导致声音扁塌;正确的做法是“纵向打开”(上颚上提,下颌微沉),使声音呈“竖立”状态。

**对比练习**:分别用“横向开口”和“纵向开口”发“ā”音,前者声音尖细,后者浑厚饱满,通过对比可更直观掌握正确口形。

3. 字尾——收束“归音到位”

字尾是韵母的收尾部分(如“bāng”中的“ng”),需注意“轻收但不拖”。例如发“亮(liàng)”时,字尾“ng”需将舌尖轻抵下齿,软腭上挺,让声音自然归到鼻腔;若收束过快,会导致“半字”(如“lià”),过慢则显得拖沓。

**常见错误修正**:南方方言区人群易忽略字尾归音(如将“帮忙(bāng máng)”发成“bā mán”),可通过“慢读+延长字尾”的方式强化训练,例如将“亮”拆为“lià-ng”,逐步缩短延长时间直至自然。

总结:口腔活动训练的长期价值

从张闭口的基础激活,到挺软腭的共鸣优化,再到吐字的精准控制,口腔活动训练是提升口语表达质量的“底层工程”。思训家口才建议,训练初期可每天集中15-20分钟专项练习,后期可融入日常朗读(如新闻稿、散文)中,逐步将“刻意控制”转化为“肌肉记忆”。当口腔肌肉的协调性与控制力达到一定水平,您会发现:讲话时声音更具穿透力,咬字更清晰利落,表达的感染力也会自然提升——这,正是口腔活动训练的终极目标。

口腔活动训练示意图
校区导航
0.0836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