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技、康养、赋能实体”为产业格局
  • 本着“立足济南、辐射山东、面向全国”的发展方向
  • 全力打造瑜伽康养文化产业线上线下矩阵平台

400-882-1633

瑜伽入门必看:初学者需掌握的9大核心常识解析

来源:济南尚婵瑜伽 时间:01-11

瑜伽入门必看:初学者需掌握的9大核心常识解析

认知篇:重新理解瑜伽的“语言”与本质

走进瑜伽教室,常能看到学员双手交叠于胸前,或是做出特定手势——这些被称为“手印”的手部动作,其实是瑜伽的“身体语言”。在梵语中,“Mudra”意为“印章”或“印记”,每一种手印都对应不同的能量流动方式。比如常见的合十手印(Anjali Mudra),不仅是问候的礼仪,更能通过双手掌心相对、手指自然并拢的动作,帮助练习者集中注意力,平衡左右大脑的能量。初学者无需急于掌握所有手印,先从课堂中最常出现的3-5种入手,理解其背后的身心联结意义,比单纯模仿动作更重要。

许多新手认为瑜伽必须“高难度”才能见效,实则不然。瑜伽的本质是“连接”——身体与呼吸的连接、动作与意识的连接。以“简易坐(Sukhasana)”为例,这个看似简单的坐姿,却是众多冥想与呼吸练习的基础。正确的简易坐要求坐骨稳定接触地面,双膝自然下沉(可垫瑜伽砖辅助),脊柱向上延展如被细线牵引。能保持10分钟舒适稳定的简易坐,比勉强完成高难体式更能体现练习质量。

动作篇:基础体式的正确打开方式

几乎所有瑜伽课程都会以“拜日式(Surya Namaskar)”开场,这并非偶然。作为一套由12个连贯动作组成的序列,拜日式通过前屈、后弯、平板等动作的循环,能有效激活全身肌肉群,提升关节灵活性,同时配合呼吸节奏(通常一个动作对应一次呼吸),帮助练习者快速进入“流动”状态。初学者需注意:不必追求速度,重点感受每一步动作中肌肉的延展与收缩,比如从山式到前屈时,保持膝盖微屈保护腰椎,比强行触地更重要。

“板式(Plank)”常被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却也是进阶体式的关键。无论是倒立、后弯还是手臂平衡,都需要强大的核心与肩背力量支撑,而板式正是这些力量的“训练场”。标准的板式要求身体呈一条直线,肩腕垂直对齐,肚脐内收向脊柱,避免塌腰或翘臀。每天坚持3组、每组30秒的板式练习,2-3周后就能明显感觉到核心控制力的提升。

另一个易被误解的动作是“四柱支撑(Chaturanga Dandasana)”。许多学员将其视为从板式到地板的“过渡动作”,匆匆完成,实则它本身是需要专注停留的体式。正确的四柱支撑应保持大臂与躯干呈45度角(避免大臂内扣压迫肩关节),手肘微收不超手腕,身体缓慢下沉至大臂与地面平行。这个动作能深度激活胸大肌、三角肌前束及核心肌群,是后续完成“上犬式”“八体投地”等动作的力量基石。

心理篇:克服练习中的常见顾虑

“倒立太难了,我肯定做不到!”这是新手最常说的话。事实上,对倒立的恐惧源于身体对“倒置”状态的陌生感——人类日常90%的时间处于直立状态,突然颠倒会触发平衡系统的应激反应。但倒立并非“高不可攀”,从靠墙倒立、半倒立(如海豚式)开始,逐步适应重心转移,配合呼吸降低紧张感,多数人3个月内就能掌握基础倒立。更重要的是,克服倒立恐惧的过程,本身就是提升心理韧性的过程。

后弯体式(如眼镜蛇式、骆驼式)常被贴上“高难度”标签,实则掌握正确方法后完全可以安全练习。初学者应从“低深度”后弯开始:狮身人面式(手肘撑地,上半身微抬)能温和激活背部肌肉;婴儿眼镜蛇式(手掌撑地,胸腔缓慢上提)进一步强化竖脊肌力量;待核心与背部力量足够后,再尝试眼镜蛇式(手臂伸直推起)。练习时切记:后弯的幅度以不超过脊柱自然伸展范围为准,颈部保持放松(视线看向斜前方而非正上方),避免过度挤压腰椎。

进阶篇:瑜伽远不止体式

提到瑜伽,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垫上体式,实则体式(Asana)只是瑜伽八支分法中的第三支。完整的瑜伽体系还包括:持戒(Yama,如非暴力、不贪婪)、精进(Niyama,如清洁、知足)、呼吸控制(Pranayama)、制感(Pratyahara,感官收摄)、专注(Dharana)、冥想(Dhyana)、三摩地(Samadhi)。初学者可在坚持体式练习的同时,逐步接触呼吸法(如腹式呼吸、交替鼻孔呼吸),尝试在生活中践行“不评判”的练习态度——这些才是瑜伽“由体到心”转化的关键。

以扭转三角式(Parivrtta Trikonasana)为例,这个看似“复杂”的体式,实则是瑜伽哲学的具象化呈现:一侧腿稳定如大地(对应“稳定”),另一侧身体延展如天空(对应“舒适”);脊柱扭转带来的“对抗感”,正是“刚柔并济”的体现。练习时不必强求手指触地,重点感受左右侧身体的对称拉伸,以及呼吸在扭转中的流动——这才是体式练习的深层意义。

0.0319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