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专业做特色餐饮技术
  • 开发的项目在市场广为运用已达200余种
  • 顾客满意度为准,免费为学员提供开店

400-882-1633

餐饮经营核心课:从选址逻辑到商场实战的全流程指南

来源:济南广顺小吃培训 时间:10-22

餐饮经营核心课:从选址逻辑到商场实战的全流程指南

餐饮经营的核心课:读懂选址背后的商业逻辑

为什么说选址是餐饮的"生死线"?

在餐饮创业的赛道上,常能听到从业者反复强调:"选址错了,后面再努力都是白费。"这并非危言耸听——从街边小店到商场连锁,无数案例证明,选址质量直接决定了客流量的基数、客群的匹配度,甚至影响后续运营成本的控制。当新手还在纠结菜品口味时,有经验的餐饮人早已把70%的精力放在选址调研上,因为他们清楚:选对位置,生意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真正决定选址质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租金高低?是地段繁华?还是周边配套?答案可能颠覆认知——所有选址维度中,"人群对口"始终是优先级。举个简单例子:在高端写字楼群开10元快餐,哪怕租金再低、位置再显眼,也难以持续经营;反之,在社区菜市场附近做人均200的日料,即使装修再精致,客流量也会严重不足。目标客群的精准匹配,才是选址的底层逻辑。

选址需考量的15个基础维度与优先级排序

实际操作中,选址需要综合评估15个左右的关键维度,但并非所有因素都同等重要。根据多年行业观察,我们将这些维度分为三个优先级层级:

优先级(决定生死)

目标客群匹配度:包括年龄结构(如年轻人为主的商圈适合轻食、奶茶;家庭客群适合火锅、中餐)、消费能力(人均消费与周边客群收入的匹配度)、消费习惯(是否接受堂食、外带比例等)。

第二优先级(影响效率)

包括可见度(是否在主街、有无遮挡)、交通便利性(地铁口距离、停车位数量)、相邻店铺属性(互补型业态如咖啡店+面包店,或竞争型如两家火锅)、楼层(商场1楼与5楼的客流差异可达3-5倍)。

第三优先级(影响成本)

如租金绝对值、房屋结构(是否需要大改)、物业政策(是否允许外摆、营业时间限制)、硬件条件(水电容量、排烟系统)等。这些因素虽不直接决定客流量,但会显著影响前期投入和后期运营成本。

被误解的"租金成本":高租金≠高风险

很多新手创业者存在一个认知误区:"租金越低越好"。但实际经营中,这种想法往往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某连锁快餐品牌负责人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他们曾在某社区以低于市场价30%的租金拿下商铺,结果3个月后发现,该社区年轻人大量外迁,留守的多为老年群体,客单价和翻台率远低于预期,最终不得不闭店。而同期在另一个高租金的写字楼商圈开店,虽然租金贵了40%,但日均客流量是前者的3倍,净利润反而更高。

这背后的逻辑是:优质商圈的高租金本质上是"流量税"——商场、写字楼等场所通过前期投入吸引了大量目标客群,商家支付的租金相当于购买了这些精准流量的入场券。因此,与其关注租金绝对值,不如计算"租金坪效比"(月租金/月营收)。一般来说,正餐类餐厅的租金坪效比控制在15%-20%较为合理,快餐类可放宽至25%左右。当这个比例低于10%时,反而需要警惕:是否因为商圈人流不足导致租金被低估?

商场选址的"冰火法则":从逻辑到品牌策略

随着电商对传统零售的冲击,商场餐饮的占比已从10年前的15%提升至如今的50%以上。但商场餐饮的竞争同样激烈——以上海5万平米左右的中型商场为例,同品类餐饮通常只保留1-2家头部品牌,其余品牌很难存活。想要在商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读懂商场的逻辑。

的"马太效应":品牌力决定谈判筹码

商场团队有严格的KPI考核,其中"品牌成活率"是核心指标。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引入已经验证过市场的成熟品牌(如星巴克、海底捞),这些品牌自带流量,能快速提升商场人气。对于新品牌,除非有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如创新品类、明星主理人),否则很难通过常规渠道入驻。某商场经理透露:"我们每年收到的新品牌申请超过200份,但最终能通过初审的不到5%,其中真正签约的可能只有1-2家。"

动线决定生死:快动线与慢动线的选址策略

商场内的人流分为"快动线"和"慢动线"。快动线通常指连接地铁口、主入口的通道,人流速度快、停留时间短,适合轻食、奶茶、小吃等"即买即走"的业态;慢动线多为商场中庭、休息区周边,人流速度慢、停留时间长,适合正餐、网红店等需要营造体验感的业态。曾有茶饮品牌错误地将门店开在慢动线路段,结果客流量仅为预期的1/3,而隔壁快动线的同类品牌却天天排队。

老餐饮人的4条选址铁律:避开90%的坑

在走访了30多位从业10年以上的餐饮老板后,我们总结出4条被反复验证的选址铁律,帮助创业者避开常见陷阱。

1. 先认清自己,再选位置

东泰祥生煎的老板曾分享:"我们坚持做平民小吃,客单价15元左右,所以选址只看社区、菜市场这些烟火气浓的地方。曾经有商场邀请我们入驻,给出免租1年的条件,但我们知道商场的客群更倾向于中高端消费,去了反而砸招牌。"明确自身定位(品类、客单价、目标客群)是选址的步,盲目追求"好地段"反而可能南辕北辙。

2. 便宜租金可能是"甜蜜陷阱"

部分商场为了引流,会对新品牌提供"低租金+装修补贴"的优惠,但往往附带"业绩对赌"条款(如3个月内营收需达到XX万)。一旦未达标,租金会大幅上涨,甚至被要求退场。某网红甜品店就曾因轻信"0租金"入驻某新商场,结果商场人流未达预期,3个月后租金从80元/㎡涨到200元/㎡,最终被迫闭店。

3. 人流不是数字,是具体的"行动轨迹"

很多创业者只看"日均客流量"这个数字,却忽略了人流的具体走向。正确的做法是:在目标位置蹲点3天(覆盖工作日、周末、节假日),记录人流从哪里来(如地铁口、写字楼、小区)、往哪里去(商场、公交站、停车场),然后思考如何"截流"。例如,上海芮欧百货通过在2号线、7号线出口设置美食街,成功将地铁人流导入商场,就是典型的"截流"案例。

4. 硬件调查比签合同更重要

水电容量、排烟系统、消防通道这些"看不见"的硬件,往往是开业前的障碍。某川菜馆曾因未提前调查排烟管道,开业后被环保部门要求整改,不仅花费20万重新安装排烟设备,还停业1个月损失惨重。建议在签合同前,务必请专业人员检查:用电负荷是否满足设备需求(一般餐饮需80-120KW)、排烟管道是否直通屋顶、下水道是否能处理油污等。

总结:选址是"数据+经验"的双重验证

餐饮选址从来不是"拍脑袋"的决策,而是需要结合数据调研(人口结构、消费习惯)和经验判断(商圈潜力、竞争格局)的系统工程。从确定目标客群到实地勘察,从评估租金坪效到核查硬件条件,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的分析和验证。对于创业者来说,与其追求"完美位置",不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毕竟,能持续盈利的选址,才是真正的好选址。

课程导航
0.0666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