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系统学习文言文的四大核心价值深度解析
一、语言运用能力的进阶培养
翻开《古文观止》,从"暮春者,春服既成"的《论语》章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序》,每一篇经典文言都像一座语言宝库。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字,以最精炼的表达承载着最丰富的意蕴——《左传》用"退避三舍"四字道尽战略智慧,《史记》以"破釜沉舟"五字勾勒决绝勇气,《诗经》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八言写尽离情别绪。
当学生反复诵读这些经典时,"汗牛充栋""曲径通幽"等精妙短语会自然融入语言储备。笔者曾接触过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他班上连续三年的作文竞赛获奖者都有每日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其中一名学生在获奖感言中提到:"读《醉翁亭记》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季节描写,让我在写校园四季时突然有了画面感;读《赤壁赋》时,'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哲思表达,让我学会用更凝练的语言阐述时间观。"这种潜移默化的积累,比单纯背诵现代作文模板更能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古人对语言的严谨态度。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坚持,贾岛"推敲"典故中对字词的反复斟酌,都在无声传递着"语言需要打磨"的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写作中,会促使他们主动修改作文,从"写得通"向"写得妙"转变。正如作家汪曾祺在《谈语言》中所言:"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要提高现代汉语写作水平,不能不学习古代汉语。"
二、写作构思能力的立体塑造
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语言本身,更在于其精妙的谋篇布局。以《六国论》为例,苏洵开篇直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一句话确立全文核心论点;接着通过"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证;最后联系北宋现实,发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警示。这种"总-分-总"的结构,至今仍是议论文写作的经典范式。
再看叙事类文言文,《促织》的情节设计堪称典范:从"求虫不得"的焦虑,到"得虫又失"的绝望,再到"虫化异品"的转机,最后"因虫得福"的结局,整个故事一波三折,悬念迭起。这种"起承转合"的叙事技巧,正是中学生写记叙文时最需要学习的结构逻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分析《鸿门宴》中"项庄舞剑"的情节推进,能有效提升他们在作文中设置矛盾冲突的能力。
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同样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范例。《兰亭集序》由"群贤毕至"的宴饮场景切入,引出"乐-痛-悲"的情感变化,最终升华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赤壁赋》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起笔,通过主客问答完成从"悲"到"喜"的思想转变。这些作品学生如何将眼前景、心中情、笔下思有机融合,避免作文出现"内容空洞""情感脱节"的问题。
三、人文精神底蕴的深度积淀
文言文是打开传统文化的钥匙。当学生读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能触摸到先民的责任担当;读到"张骞凿空,持节不失",能感受到古人的坚韧品格;读到"李冰筑堰,泽被千年",能领悟到智慧的传承力量。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历史记录,而是鲜活的文化基因。
笔者曾带领学生开展"文言中的文化符号"专题学习:分析"长城"在《过秦论》中"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军事意义,在《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历史厚重;解读"黄河"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在《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哲思。这种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每个文化符号背后都有千年的文化脉络,每句文言背后都是民族的精神密码。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故欲知中国文化,必先知中国之文字;欲通中国之文字,必先知中国之文学;欲通中国之文学,必先知中国之历史。"文言文作为连接文字、文学、历史的桥梁,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立体认知。这种认知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是面对"传统节日为何要这样过""传统礼仪为何要这样做"时的文化自觉。
四、道德人格修养的无声浸润
文言文里住着无数"精神导师"。当学生读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会明白什么是责任;读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会懂得什么是格局;读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会理解什么是气节。这些穿越时空的箴言,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个小调查:问学生"最能激励自己的文言句子",得到的回答令人感动——有学生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因为它在考试失利时给予坚持的力量;有学生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因为它改变了自己对长辈的态度;有学生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因为它让自己理解了"爱国"的真正含义。这些句子就像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支撑人格的精神大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文言文学习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例、经典的道德论述、深刻的人生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结语: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文言文学习不是"复古",而是"溯源"。它让中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获得更丰富的语言能力、更成熟的写作技巧、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健全的道德人格。这种学习带来的改变或许不会立竿见影,但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照亮人生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