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师谈灯光设计:五大实践思路与空间营造技巧
一、外景内借:让城市灯光成为空间的"天然背景板"
在何宗宪的设计理念中,灯光并非局限于室内的独立元素,而是可以与外部环境形成有机互动的"桥梁"。他曾主导设计的香港101大楼中餐厅项目,便完美诠释了这一思路——通过大幅落地窗的空间布局,将城市夜景的璀璨灯光引入室内,使其成为就餐环境的主要光源。
"当时我们刻意弱化了传统室内照明的存在感,"何宗宪在论坛中提到,"当顾客推开门的瞬间,目光会自然被窗外流动的城市光影吸引。这种由外而内的视觉引导,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室内灯光更具感染力。"数据显示,该餐厅因独特的夜景照明体验,长期位居当地热门餐厅榜单前列,验证了外景内借手法的实际价值。
二、设计前置:从构思阶段把控灯光语言
许多室内设计项目中,存在"先做空间设计,后补灯光方案"的常见误区。何宗宪强调:"灯光不是空间的'补丁',而是与硬装、软装同等重要的设计要素,必须从项目初期就参与核心构思。"
以某高端酒店大堂设计为例,团队在方案阶段便明确了"温暖而不失层次"的灯光基调。通过与照明设计师的早期沟通,确定了主光源采用4000K中性白光清晰度,辅助光源使用2700K暖光营造亲切感,同时预留了可调节光通量的智能系统接口。这种前置化的协作,使得最终呈现的空间既满足功能需求,又通过光影变化传递出品牌温度。
"室内设计师需要掌握基础的照明知识,比如不同色温对情绪的影响、光通量与空间面积的匹配关系,"何宗宪建议,"这样在与照明专家沟通时,才能更精准地表达设计意图,避免后期反复调整带来的成本浪费。"
三、手法创新:有限预算下的灯光价值化
对于预算受限的项目,灯光往往被视为"可压缩"的成本项。但何宗宪通过多个案例证明:合理运用灯光手法,反而能以较低成本显著提升空间品质。
在某社区咖啡馆改造项目中,团队面临硬装预算紧张的限制。设计师通过"分层照明"策略突破困局:基础层采用隐藏式灯带提供均匀照明,重点层利用可移动射灯突出咖啡展示区,氛围层则通过串灯与壁灯打造温馨感。三种灯光类型的组合使用,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更通过光影层次的变化,让不足80㎡的空间呈现出丰富的视觉体验。
"灯光是性价比的'软装材料',"何宗宪总结,"一盏造型独特的单灯可以成为空间焦点,一组线性灯带能重塑墙面比例,这些手法不需要昂贵的材料,关键在于对光影特性的理解与运用。"
四、主题强化:让灯光成为空间的"语言表达者"
如同材料选择需要贴合设计主题,灯光同样需要承担"叙事"功能。何宗宪指出:"优秀的灯光设计,应该让用户未开口就能感知空间的核心概念。"
其团队设计的某文化书店项目,以"知识的阶梯"为主题。设计师通过灯光强化这一概念:沿阶梯式书架设置渐变光源,从入口处的4500K冷白光(象征知识探索的起点),逐渐过渡到顶层的2800K暖黄光(隐喻知识积累的温暖感);同时在重点书展区使用轨道射灯,形成"聚光灯效应",引导读者关注经典著作。这种灯光与主题的深度融合,使空间获得"会说话的书店"的市场评价。
"当灯光与材料、色彩、造型形成统一语言时,空间的记忆点会被无限放大,"何宗宪强调,"这需要设计师在前期就明确主题方向,并将灯光参数(色温、照度、投射角度)与主题元素一一对应。"
五、光域平衡: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协同艺术
自然光作为最原始的照明方式,常被现代设计忽略其价值。何宗宪认为:"忽略自然光,相当于放弃了变化性的'动态光源'。"
在某住宅项目中,团队针对不同功能区设计了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协同方案:客厅采用大面积落地窗引入自然光,搭配可调节角度的百叶帘控制入射光量,白天以自然光为主、人工光为辅,夜晚则通过嵌入式筒灯补充照明;书房设置侧窗与顶部天窗,利用侧光阅读清晰度,天窗光线则软化空间生硬感,配合可调节色温的台灯,实现从早到晚的舒适光环境。
"自然光的优势在于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性,"何宗宪解释,"人工光需要根据自然光的强弱进行智能调节——比如阴雨天自动提升人工光亮度,正午时分降低人工光色温。这种动态平衡不仅提升空间体验,更符合绿色设计的发展趋势。"
结语:灯光是空间的"情绪导体"
在何宗宪看来,灯光设计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注——通过光影的调节,影响用户的视觉感受、情绪状态乃至行为模式。从外景内借的宏观视野,到自然光平衡的细节把控,这些实践思路最终指向同一个目标:让灯光成为空间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
对于从业者而言,掌握灯光设计的底层逻辑比追逐流行手法更重要。正如何宗宪在论坛最后提到的:"好的灯光不会让用户刻意注意到它的存在,但一定会让用户记住空间带来的独特感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设计境界,正是每一位设计师值得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