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社科赛斯秉承“服务人才,伴您成长”的使命
  • 济南社科赛斯根据考生个人情况,针对性特色辅导
  • 济南社科赛斯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性硕士入学规划、辅导机构。

400-882-1633

在职备考MBA必看:时间管理与高效学习的实战指南

来源:济南社科赛斯 时间:05-24

在职备考MBA必看:时间管理与高效学习的实战指南

科学作息:在职备考的基础保障

在职备考MBA的核心矛盾在于时间分配——既要应对日常工作,又要完成系统学习。这时候,一份贴合个人实际的作息表不是约束,而是“时间保护罩”。举个例子,某互联网公司项目经理张女士,备考初期因作息混乱导致效率低下,调整后固定每天6:30-7:30、21:00-23:00为学习时段,午休30分钟用于整理前一天笔记,三个月后模考成绩提升40%。

制定作息表需注意三点:一是匹配工作强度。若工作需要频繁加班,可预留弹性时段(如22:00-23:30)应对突发情况;二是睡眠质量。研究显示,连续5天睡眠不足6小时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25%,建议至少保留6.5小时深度睡眠;三是设置“缓冲带”。每学习1小时安排5分钟活动,既能缓解疲劳,又能避免长时间久坐带来的健康问题。

碎片时间:被忽视的提分宝藏

现代人的时间像被打碎的镜子——通勤、等餐、会议间隙,这些10-20分钟的“边角料”,正是在职考生的秘密武器。以英语科目为例,某教育机构统计显示,坚持利用碎片时间背单词的考生,词汇量达标率比集中背单词的考生高37%。

具体可分场景操作:

1. 通勤场景(15-30分钟):使用单词APP进行“闪卡记忆”,重点突破高频词汇(如管理类联考常考的300个核心词);或听英语真题音频,培养语感。

2. 午休场景(20-30分钟):选择逻辑推理或数学基础题,这类题目短平快,适合短时间集中攻克。例如每天做5道逻辑题,一个月就能完成150题的积累。

3. 会议间隙(10分钟):用便签纸记录当日学习重点,或复盘前一天错题。某考生曾用这种方法,三个月记录了200条易错点,最终模考错题率下降52%。

真题破局:用有限时间抓核心考点

在职考生最忌讳“贪多求全”——市面上的模拟题、练习题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反映命题规律的,是近10年的MBA真题。某高校MBA中心调研显示,78%的上岸考生表示“真题至少刷了3遍”。

刷真题要掌握“三阶法”:

一阶(基础阶段):按科目分模块练习。例如数学先集中做应用题,逻辑先练形式逻辑,英语主攻阅读A节。重点标注“卡壳题”,记录解题耗时。

二阶(强化阶段):按考试时间全真模拟。严格限时3小时完成一套题,模拟考场状态。结束后用“错题三问法”分析:错因是知识点盲区?计算失误?还是时间分配问题?

三阶(冲刺阶段):总结命题规律。统计高频考点(如数学的排列组合、英语的经济类阅读),分析选项设置特点(如逻辑题常见的“偷换概念”陷阱)。某考生通过统计发现,近5年论证有效性分析中“以偏概全”类错误出现率达63%,针对性练习后该题型得分率提升至90%。

节奏平衡:工作学习的双向赋能

在职备考不是“工作vs学习”的零和博弈,而是“经验反哺学习,学习提升工作”的良性循环。某金融行业考生将工作中接触的财务分析案例,转化为MBA写作的论证素材,不仅作文得分提高,还因分析能力提升获得晋升机会。

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学习反哺工作”。例如学习战略管理课程时,尝试用SWOT分析法优化部门项目方案;学习市场营销理论后,为公司策划更精准的客户活动。这种“学以致用”既能加深知识理解,又能创造工作价值。

二是“工作助力学习”。工作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如团队协调、跨部门沟通),可直接用于面试中的案例分析环节;接触的行业数据(如市场规模、竞争对手动态),能成为写作的鲜活论据。某考生因工作中参与过企业并购项目,在面试中对“并购整合风险”的分析远超其他考生,最终获得优秀面试成绩。

当然,平衡的关键是“动态调整”。当工作任务加重时,可暂时减少每日学习时长,但保持“最低学习量”(如每天30分钟背单词);当学习进入瓶颈期时,不妨暂停刷题,用1-2天复盘工作中的管理案例,往往能获得新的解题思路。

写在最后:你的坚持值得被看见

在职备考MBA的路上,你比全职考生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份底气——工作经验的沉淀、职场问题的思考,都是你独有的竞争力。那些早起的清晨、加班后的深夜、碎片时间的坚持,终将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变成最珍贵的勋章。

记住,高效备考的核心不是“拼时间”,而是“用对方法”。从今天开始,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作息表,捡起那些散落的碎片时间,把真题读透,在工作与学习中找到平衡,你会发现:MBA的大门,正在为每一个努力的你,缓缓打开。

课程导航
校区导航
0.033508s